close

  長江商報消息 中紀委官網20日上午曬出安徽省查處違反八項規定成績單,文中稱一年時間,100餘萬幹部僅填報了約30萬套房產信息。消息被轉載後在網上引發熱議,截至記者發稿,已有3.3萬餘條評論。上海網友“牽掛的鄉愁”表示困惑:一個省有100萬官員?100萬官員只有30萬套紡訓攔僭倍既壕櫻看頌懷霰愕玫�3200餘網友支持。(4月20日《法制晚報》)
  官員人均住房才0.3套,這樣的居住標準豈不是人們期待的廉政樣板?但常識和生活經驗又告訴人們,這樣的數字實在是太匪夷所思。很多人會懷疑自己的眼睛花了,少看了一個零。當公開的信息與人們的實際感受相差甚遠,讓人感覺有些魔幻現實主義時,人們的反應自然是戲謔。
  新聞僅僅是對一個數據的報道和公開,這組數據到底與怎樣的現實對應,人們不得而知。比如,100餘萬幹部指的是何種級別的幹部,是否包括一般公務員甚至事業單位人員,30萬套住房的信息指的是何種住房等等,這些角度因為信息的不完整,還無法進行深入的解析。在信息有限而數據又反常時,人們可以選擇等待,也可以選擇調侃。當信息不對稱時,輿論監督也便隨之變得非理性。這是信息傳播中的必然。
  所以,面對網友的解讀,數據統計方可能有萬般滋味,但過錯確實很難推到公眾的頭上。如果信息是充分的,他們就會感到自己的知情權得到了滿足,並對事情作出主動的判斷;而如果信息是匱乏的,他們就會感到自己被矇蔽,便會以情緒化的反饋作為一種回應。解讀空間狹窄衍生出來的種種猜想,其核心在於信息本身的模糊,尤其是對於財產申報制度而言,制度推進得不及時本身就加劇了人們的不信任,在此基礎上呈現出來的申報信息,如果與民眾的觀感大相徑庭,且缺少詳細資料,取信於民自然困難。
  在強調輿論監督要理性時,必須再重申一個基本的常識:沒有信息對稱,就沒有理性監督。在官員財產申報時,所謂的信息對稱至少包括兩個方面:一是,官員申報情況和真實情況的對稱。如果,官員在財產申報時弄虛作假,而且還毫無忌憚地弄出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數據,那麼結果只能是貽笑大方。二是,申報情況與公眾知情之間的對稱。官員申報的情況應該在多大範圍內公開,公眾的知情權應該得到怎樣的滿足?這其實是一個沒有爭議的問題。但在實際的操作中,卻常常成為難題。如果官員申報的內容都無法向公眾公開,公眾的監督又何來理性可言?
  當然,實現信息對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,更不是號召號召就可以實現的。所以,必須通過制度設計讓官員財產申報順利地實現信息對稱:明確申報的主體和內容,規範申報的形式和格式,明確公開的範圍和內容,強調虛報的後果和處罰。如此,人們再看到官員財產申報信息數據時,才不會帶著妖魔化的視角隨意解讀。
  ■李劭強(江蘇 教師)  (原標題:沒有信息對稱就沒有理性監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95yont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